绿色建筑后评估时代正在到来
绿色建筑在我国发展迅速,至2016年6月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项目已经达到4314项,累积建筑面积超过5亿㎡。发展绿色建筑作为战略,正在引着建设领域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前行。为使绿色建筑健康可持续发展,一项不可缺的工作正在开展,将对绿色建筑的未来产生重要影响,这就是绿色建筑的后评估。
不一样的绿色建筑评估
绿色建筑是生命全周期内“四节一低碳”的低碳建筑,目前我国认定的绿色建筑是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评定的,主要关注建筑的设计和施工阶段是否符合绿色的标准,但其运行后的绿色情况的评价明显不足。据统计,在具有绿色评价标识的绿色建筑中,获得绿色建筑运行标识的不足7%。也就是说,对于绿色建筑生命全周期内的评价还有待加强,后评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步受到关注的。
不能只是设计阶段达到等级标准,而是要等房子建造完成后,用运行的数据来考核房子的低碳、使用舒适度等。根据后使用效果和实际定量的使用状况来评估,这是绿色建筑的后评估方法。中国工程院院士江亿说。
研究者指出,《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于绿色建筑的运行是有评价标准的,但其主要侧重于评价绿色建筑采用的技术或措施是否到位,而绿色建筑后评估的要点与之不同。后评估是对绿色建筑技术和措施在项目运营阶段集成应用后的综合实施效果、建成使用满意度以及人行为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的主客观结合的综合评估,一般无需考虑单项技术或措施的到位与否。但却包含了单项技术或措施应用中其他可能出现的影响因素,因而更倾向于效能性评价。
显然,绿色建筑后评估的内容更细致,参考项更多样。
后评估迟到的原因
我国一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制定颁布是在2006年,2008年开始实施绿色评价标识制度,一批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颁发。从总体来看,绿色建筑的发展只有十余年的时间,获得标识的绿色建筑的运行则多数不足十年,这是绿色建筑运行标识较少和后评估迟缓的基本背景。
但业内人士对此的分析更加具体和深入。综合业内人士观点,运行评价标识较少的具体原因包括:一方面由于早期获得设计标识的项目数量较少,近年来才陆续达到竣工一年后申报运行标识的条件;另一方面,项目竣工后项目主体发生改变,是对于住宅建筑,项目主体由建设单位转变为物业管理单位,部分物业管理部门因管理水平有限无法满足申报运行标识的要求,或根本不清楚应该继续申报运行标识。此外,也存在部分项目申报设计标识是为了提高销售竞争力,在获得丰硕回报并完成销售任务后,并不再关心后期的实际落实情况。这些因素导致绿色建筑“实际效果”显现不出来。
这个分析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显示了绿色建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绿色建筑运行评价已然迟缓,后评估作为基于运行的评价体系的慢节奏,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了。
目前,我国绿色建筑的后评估刚刚起步,所进行的只是一些个案研究,甚至是一些项目中某些方面的研究,与建立全面的运行阶段实施效果的综合评价方法和技术手段还有很大距离。
后评估成为研究目标
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一直是专员学者们关注的问题,甚至可以说,这是绿色建筑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后评估的研究近年来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越来越多的人对此发表意见。
根据对资料的梳理,在21世纪初的几年中,亦即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初阶段,对绿色建筑后评估这一概念,人们还是生疏的,甚至在绿色建筑研究者中也是这样。彼时人们对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关注,先是介绍国外的经验,并根据这些国外的体系,对我国的评价体系的建立提出建议。较早的如2002年李路明的《国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略览》,介绍了美国等主要西方国家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发展历程、评价方法和各自的特点,希望能为建立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提供参考。此后的研究对英国的BREEAM、美国的LEED、GBC的GBTool进行比较,并通过对绿色建筑在中国的实施情况分析,提出绿色建筑评估须要符合中国国情的建议,构建绿色建筑的基本评价指标。
此后,在基于绿色建筑生命全周期的认识下,后评估的概念被提出。如2009年尹波等在提交给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低碳大会的论文中,设计了包含可行性研究、设计、施工、运营、后评价反馈和回收回用阶段在内的全生命周期综合方法,并建立了多层次的综合指标体系。
随着绿色建筑在我国的发展,后评估成为许多研究人员的研究对象,以此为题的成果不断涌现,为完善我国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献计献策。这些研究不仅在技术方法和理论上为后评估奠定了基础,也对后评估在实际工作中的出现起到了推动作用。
后评估正在走来
绿色建筑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以往人们关注设计和施工阶段的绿色评价是需要的,而如今关注绿色建筑的运行和后评估也是需要的,体现了不同阶段不同的重要处。
事实上,《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2014年修订版中已经突出了运行标准,在新版中将评价划分为设计评价和运行评价两个阶段、将评价方法调整为对评价指标评分并以总得分确定等级。不仅《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包含有关于运行评价方面的内容,有关部门还出台过专门文件,如2009年《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运行使用部分)。是2016年12月住房城乡建设部批准《绿色建筑运行维护技术规范》自2017年6月1日起实施。行业专员认为,《绿色建筑运行维护技术规范》符合我国国情,构建了绿色建筑综合效能调适体系,规定了绿色建筑运行维护的关键技术和实现策略,建立了绿色建筑运行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有利于优化建筑的运行,提升了绿色建筑的运行管理水平。这些显示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发展绿色建筑方面所具有的前瞻性和对评价体系不断完善的努力。
在完善运行评价的同时,绿色建筑后评估也成为国家和有关部门重视的工作。2014年6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专项课题“我国绿色建筑效果后评估与调研”通过验收。该课题实际在前一年已经完成,课题组研究了国外绿色建筑的后评估情况,对国内获得绿色建筑设计标识或运行标识的130个建筑项目进行了实地调研,形成了《绿色建筑效果后评估与调研研究报告》和《后评估方法研究报告》等。嗣后,2016年7月,由清华大学牵头的国家重要研发计划专项项目“基于实际运行效果的绿色建筑性能后评估方法研究及应用”获得批准,国家专项经费2500万元。加大研究力度的目的,是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和参考。
仍是2016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等单位编写完成了《绿色建筑后评估技术指南》,包括“节地与室外环境”、“低碳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运行管理”等几大方面内容。《绿色建筑后评估技术指南》的编写,对于后评估的进行具有指导意义,并为后评估的大规模开展作了技术理论的准备。
绿色建筑的绿色程度关键要看运行效果,后评估是推动绿色建筑获得落实的重要环节。绿色建筑的大量增加,要求后评估的动力也在增强,可以说,是绿色建筑发展的客观环境在呼吁后评估的出现,而近年后评估所受到的关注,表明绿色建筑后评估正在起步,其广泛的实行也不是遥远的事情。至于具体的推进思路,应该已经纳入到各方的思考范围。